2017年7月18日晚,吳清友帶著他的那份誠懇、執著、專業與嚴謹,永遠地去往他心中的誠品書店了。
28年來,他摸索著由傳統的“以書而書”轉為如今的“書+零售”的模式,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把誠品書店開遍兩岸三地,締造了華人文化地標。
不只是書店
“誠品的成立,不是為了商業模式的成功。”曾到鬼門關走了一遭的吳清友,在40多歲的年紀里,更渴望讓生命積累一點智慧。
盡管誕生在1989年,但實際上,誠品書店成立伊始,便不是我們如今所定義的傳統書店。
起初,誠品只在地下室賣藝術和建筑類的書籍,后來吳清友索性把一樓和二樓也租下來,一樓開了餐廳,二樓用來擴大書店范圍。書種也新增了與人文新思潮相關的書,尤其是外文書。
此外,與鎖定某一類別的圖書或者以暢銷書為核心經營的同行不同,誠品追求圖書品種的最大化。這種圖書內容的多元化吸引了多元化的讀者,也為后來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彼時的臺灣,思想與知識界正處于激烈碰撞的年代,各種新思想不斷涌現。誠品書店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那個時代的思想與文化饑渴。
后來,整個傳統書業漸漸陷入困境,誠品開始實施去中心化策略,引入非書商品。
由于誠品的書種品類多,非書商品所提供的服務范圍廣,因此,誠品的顧客群體也極為廣泛。在此基礎上,2005年,誠品嘗試轉型,由以書為主轉為書與生活共存。店內開始突出誠品生活,淡化第三方品牌。無形中,誠品逐漸建立起品牌文化。
當下,零售業大談特談消費升級、體驗升級,實際上,多年前的誠品就已經在提倡體驗式消費。
在整體硬件規劃和設置上,誠品就特別注重設計思維,尤其是空間設計和場景設計。一切以生活為主導,為顧客營造出一種融合的氛圍。并且,每一家書店都以當地的文化生活特色為主,絕不重復。
這些設計更多體現在細節上。比如,在門店各個位置都有查詢終端,可以隨時便于查詢商品;同時,店內設立多個查詢點、收銀點和會員服務點,便于用戶的分流。
圍繞著“把生活變成一種藝術”的理念,誠品建立起自營品牌,如電影院、展示廳、文具館、音樂黑膠館、酒窖和旅館等。店內的所有業態互相兼容,書籍、餐飲、文具、服飾、文化活動、極具品位的設計……都是構建“誠品生活態度”的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誠品虧了15年,2004年才扭虧為盈,書店從2007年才開始盈利,且只占總營收的30%左右。
本質上講,誠品不是書店,也不是文具店、咖啡店,它在臺灣的注冊分類是百貨零售。28年來,它更是沒有依靠過電商渠道。
如今,誠品更是一個文化品牌。
誠品與臺灣書業
現代文明社會本質上是知識社會。大部分人依賴知識和技能獲得生計、價值感、尊嚴和自由,整個社會也依賴知識,以知識作為核心之一來設計并運轉。在此環境下,書店便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產物和有機構成。
因此,我們談誠品書店,不能單獨看一家書店,還要看一個城市的書店,更要將其放在歷史背景之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經濟的畫卷頁頁翻新。20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開始走上現代化的軌道,在大環境推動下,臺灣經濟也迅速起飛。
在此背景下,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金石堂”誕生了。窗明幾凈的碩大空間迅速吸引了中產階級,臺灣也開始進入消費時代的熱潮,理財與勵志的書籍在金石堂的推動下,成為那個時代的標志。此外,金石堂還創立排行榜,幾乎主導了當時的臺灣出版文化。
誠品書店的出現,則讓臺灣書業,尤其是出版業變得更國際化。誠品引進的外文書,更是影響了編輯和出版人的思考。
《查令十字街84號》的譯者陳建銘,曾在誠品書店古書區擔任編目、采購和門市工作。古書區的工作經歷,讓他一路收集版本學、中外出版史和印刷史等專門知識主題,也埋下了編譯和出版的夢想種子。
誠品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臺灣出版業的品味,許多出版社開始將目光轉向人文社科之外的生活風格類書籍。“生活風格”也逐漸成為臺灣的文化關鍵詞。誠品的門店也越開越多,吸引聚集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到了2000年左右,已經與金石堂并駕齊驅。
進入21世紀,臺灣逐漸涌現一批強調“有態度”的獨立書店,還有一些二手書店。這些書店不論販賣的書種,還是內部裝潢,或多或少都有著誠品的影子。但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絡書店的擠壓之下,這些獨立書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誠品卻日漸壯大,并成為臺灣的文化符號之一。
臺灣的人文氛圍是誠品生長的土壤,吳清友曾說,誠品是這個社會里時空環境下的集體創作。
實體書店之路
回首中國書店的發展,其帶著深深的時代印記。
20世紀90年代初期,受經濟良好發展的影響,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出現了一批獨立書店,如萬圣書園、季風書園、博爾赫斯書店、楓林晚書店等。
2000年前后,書業達到一個高潮。出版業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網絡書店興起,如當當網、孔夫子舊書網;二是新華書店在市場壓力下開始重組和轉型,大型書城也漸漸出現,廣州購書中心、深圳書城便是在當時創辦的。
然而,到了2013年,因圖書的微薄利潤無法支撐賣場的高額成本,再加上網上書店沖擊等原因,實體書店開始大規模倒閉。
從2016年開始,受實體經濟回升的影響,實體書店也出現回暖跡象,一批獨立書店又如雨后春筍冒了出來。
生活就像鐘擺,偏到某一邊,又會偏回來。如今,網上書店和實體書店已經不是此消彼長的“競爭對手”,而是同行的伙伴。
而在時代巨浪的沖擊下,生存下來的,必然有其過人之處,比如三聯書店、西西弗書店。它們又與誠品有著相似之處,不依靠電商,摸索著由傳統的“以書而書”轉為如今的“書+零售”模式。
近兩年,三聯書店在門店經營之外,開始選擇與倡導人文為主的亞朵酒店合作,在酒店中打造24小時免費閱讀空間——住居,每間“竹居”藏書數千冊,無論是住店客人還是周邊鄰居,都可以實地免費閱讀。
西西弗書店則在2007年開始采用咖啡館+周邊產品結合的模式,并以此反哺圖書部。此后,矢量咖啡館和不二生活館便成為每家店的標配。
但實體書店靠賣書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一方面實體書店在努力尋求突破,另一方面很多電商也開始走到線下。同一類型、同一模式的實體書店遍布于各城市,最終的成功者必然要靠品質取勝。
誠品也早已用它的經歷告訴眾人,盈利是急不來的。不管是經營書店還是其他企業,在品牌化階段和強勢化階段,所要完成的目標是攻占市場份額和培養消費習慣。而在這兩個階段,盈利狀況都不會太理想,持續時間也會比較長。
在千變萬化的互聯網推動下,如今的大多數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就急于大規模盈利,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可能促使短期獲得良好收益,但無法塑造一個長期穩固的品牌概念。
企業經營正如閱讀,無量又無邊。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誠品書店曾連虧15年 演繹實體零售崛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