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紐約時報》周日撰文指出, 亞馬遜 希望進入銷售包括家具、家電、日雜在內的食品零售業務。該公司目前正考慮推出多種零售店,但由于未找出開店模式, 亞馬遜 零售店業務的進展仍非常緩慢。以下為文章內容摘要:
上周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 亞馬遜 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坐上了高13英尺(約4米)的鋼鐵機甲,仿佛機器人高達現身,分分鐘成為焦點。
這臺機器人是由韓國韓泰未來技術公司(Hankook Mirae Technology)制造,被稱為Method-2。 它身高4米,重達1.5噸,目的是用來幫助人類無法到達哪些危險的,極端的環境中。貝索斯在駕駛這臺機器人之后,發布推文稱自己很開心,并說:“我怎么覺得自己很像《異形》女主西格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呢?” 這臺機器人不對外開放,在 亞馬遜 主辦的旨在探討機器學習、家庭自動化、空間探索和機器人的MARS會議上展示。 與會的企業家和學者均是貝索斯的好友,看到親自坐在Method-2上的貝索斯讓他們哈哈大笑起來。貝索斯隨后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張自己的照片,當時機器人抬起了手臂,仿佛要給人一個粉身碎骨的熊抱一般。
多年來,零售商一直在思考 亞馬遜 會利用其技術優勢,徹底把它們擠成粉末的問題。不過這場戰役大多在 亞馬遜 的主場——網絡購物世界進行。
如今, 亞馬遜 通過緩慢興建實體連鎖商店,零售商與 亞馬遜 的戰爭已直接走向全球各國的街道。雖然外界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 亞馬遜 的雜貨店的夢想,但這家公司卻在進行一個更雄心勃勃的采集試驗。
如果 亞馬遜 的這些試驗工作能夠奏效,它將會深刻影響其它實體零售店的運營。隨著時間的推移, 亞馬遜 還可能引入新形式的自動化,使傳統零售業處于危險之中。與此同時,把這些門店定位在客戶家附近,也能幫助 亞馬遜 進一步實現在數小時內交付互聯網訂單的野心。 消息人士向《紐約時報》透露, 亞馬遜 目前正在探索銷售家具和類似電冰箱等家電的零售店的構想。之所以要在實體店中銷售此類產品,是因為在未見到實物的情況下,消費者不太情愿在互聯網上購買此類商品。這些零售店將作為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陳列室, 亞馬遜 在收到消費者的網絡訂單后會把貨物送到他們的家中。
據悉,這些零售店與家居裝修用品店家得寶(Home Depot)有很大的不同: 亞馬遜 考慮采用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技術,讓消費者看到沙發、壁爐、或餐具櫥在他們家中擺放的樣貌。該消息還稱, 亞馬遜 還在考慮模仿蘋果零售店,推出電子設備零售店。此類零售店將著重展示 亞馬遜 自己的硬件設備和服務,如Echo智能音響和Prime Video流媒體服務。
食品雜貨一直是 亞馬遜 未能征服的領域之一。這家公司已在西雅圖開設了一家不需要收營員的便利店,并計劃在同一座城市新開兩家讓消費者駕車迅速提貨的實體雜貨店。此外, 亞馬遜 還在探索其它的雜貨店概念,能夠服務沒有在網絡中下單的散客,并讓它成為家庭快遞服務的樞紐。
在海外市場, 亞馬遜 悄然選擇印度作為其實體雜貨零售店的試驗場所。印度雜貨市場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而且仍主要被傳統街頭集市所統治。購物者必須在攤位前討價還價,貨比三家后購買放在布滿灰塵的空氣中、未冷藏的肉制品。 亞馬遜 內部為印度雜貨項目起的代號為:“珠峰項目”(Project Everest)。 上周, 亞馬遜 在芝加哥開設了該公司第五家實體書店,而且該公司在建的實體書店還有五家。當然, 亞馬遜 這些零售店的構想可能永遠也無法成為現實。 亞馬遜 內部一直鼓勵各個團隊提出一些古怪滑稽的舉措。許多構想在經過公司高管進一步審核后都會被放棄。
截至目前, 亞馬遜 方面對此報道未予置評。“我們一直在思考使用新方式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不過思考與計劃完全不同,” 亞馬遜 發言人德魯·赫德納(Drew Herdener)說。
貝佐斯創辦的 亞馬遜 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人們寧愿舒適的從屏幕上購物,也不愿前往實體店購物。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專家們就一直在詢問 亞馬遜 將會在何時開始興建零售店的問題。不過通過開發類似Kindle這樣的數字圖書銷售設備,以及打造金牌會員服務向訂閱用戶提供更快速的送貨服務和其它服務, 亞馬遜 高管們在網絡零售業看到了許多新機遇,在如何觸及消費者的問題上發現了許多新方法,
2012年,貝索斯在接受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采訪時就曾表示,現有零售商已經向消費者提供了優質服務, 亞馬遜 對涉足類此業務不感興趣。“我們希望能夠與眾不同。雖然我們還沒有找到它,但一旦發現這種構想,我們就會熱衷于開設零售店。”
盡管 亞馬遜 的互聯網零售業務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晰的跡象表明消費者仍青睞前往實體店購買許多的物品。最耀眼的例子便是食品雜貨——所有購物類別之母。非盈利性組織食品營銷協會(Food Marketing Institute)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超市每年的銷售總額達到約7700億美元。
在 亞馬遜 為網絡雜貨服務 亞馬遜 生鮮(Amazon Fresh)投入大量資源近10年之后,該項業務仍只是取得了溫和的進步。據熟悉 亞馬遜 雜貨業務的消息人士稱,由于該業務很難實現盈利,導致 亞馬遜 把它推向新市場的速度極為緩慢。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新鮮水果、蔬菜和肉類之前,都希望親自看看這些食品。此外,相對較高的送貨成本—— 亞馬遜 向生鮮服務用戶每月收取15美元月費,超過每年99美元的金牌會員年費——也是導致生鮮服務無法獲得迅速增長的另一個障礙。
戰略和管理咨詢公司A. T. Kearney食品與飲料實務合伙人蘭迪·布特(Randy Burt)表示,網絡雜貨快遞僅占到美國雜貨市場大約3%的份額,不過英國市場的份額已接近10%。布特認為, 亞馬遜 對實體店零售業務越來越感興趣,是因為希望效仿其它擁有實體店的網絡零售商的做法,如服裝零售商Bonobos和眼鏡零售商Warby Parker。
“我認為 亞馬遜 已經認識到,該公司無法把一些特定的商品數字化,也無法把店內購物體驗全部復制到互聯網當中。對 亞馬遜 而言,想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創造體驗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布特說。
亞馬遜 前零售業務總經理喬伊·湯普森(Joe Thompson)認為,實體零售是貝索斯為 亞馬遜 設定的遠大抱負的關鍵。“雖然愛莫能助,但我感到在貝索斯心中,希望把 亞馬遜 塑造成為全球首家市值達到萬億美元的企業。”要實現這一點, 亞馬遜 必須“打破”若干個“還沒有完全滲透的在線市場”。湯普森目前擔任網上建材家裝市場BuildDirect的高管。
亞馬遜 目前的市值約為4000億美元。未來幾周時間, 亞馬遜 將在西雅圖巴拉德(Ballard)街區和SoDo街區開設兩個雜貨取貨零售店,所有在線下單的消費者可以到此親自提取訂購的物品,并且提貨全程只要在車內完成。這兩個雜貨取貨零售店將設置數個停車位,用戶可以在預約的時間點前往該地取貨,站點工作人員會將商品整理好放進用戶的車內。除此之外,用戶還能在該服務點直接購買商品或使用配備的電子產品在網上商城購買商品。值得一提的是,用戶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將在5分鐘左右。
越來越多的雜貨零售店目前都在試驗這種“點擊提取”的購物模式,其中就包括了零售巨頭沃爾瑪。據熟悉 亞馬遜 計劃的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一直在開發自動檢測技術,當消費者駕車進入停車位后, 亞馬遜 能夠更快的向他們交付訂購的商品。
在離 亞馬遜 西雅圖的其它零售店數英里之外,在這座城市的一幢寫字樓的底商, 亞馬遜 正在測試無人零售店Amazon Go的概念。自去年年底開設首家Amazon Go之后,整個零售產業都被它的技術所吸引。Amazon Go使用感應器追蹤消費者從貨架上取下的商品。如果消費者最終未將商品放回貨架,則系統默認已經購買,并自動將費用記在用戶的 亞馬遜 賬戶上。消費者離開Amazon Go無需收銀員,這種方式與使用Uber服務完全一致。
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技術人員一直在對技術上出現的小故障就行修復和調整。截至目前,只有 亞馬遜 員工被準許前往Amazon Go購物。 亞馬遜 此前曾表示,Amazon Go將會在2017年年初對公眾開放。
如果 亞馬遜 的結賬自動化技術取得成功,這對就業的長期影響將是深遠的,因為其它零售商將會竭盡所能效仿 亞馬遜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美國零售商聘用的收銀員總數超過340萬人。紐約大學倫納德斯特恩商學院營銷學教授斯科特·加洛維(Scott Galloway)表示,“Amazon Go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如同是拉丁語的‘解雇收銀員’。我過去一年參加了大約30場零售商的董事會會議。可以說,這些會議的頭號話題就是 亞馬遜 。”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媒體一直在報道 亞馬遜 考慮推出大型雜貨商店的概念。 亞馬遜 的零售店將把傳統的進店購物、點擊提貨和快遞等諸多購物形式結合在一起。《紐約郵報》今年2月曾報道稱,未來的 亞馬遜 雜貨店只需要三名人類員工,機器人將會扮演絕大多數店內員工的角色。這一報道讓貝索斯明顯感到不爽。他極為罕見的發表推文稱,《紐約郵報》的消息“吃錯了藥。”
來自 亞馬遜 內部的消息稱,該公司內部的一個部門一直在探索另一種形式的大型雜貨店。這家商店會把新鮮農產品、肉類及其它物品放置在公共區域,把冷凍食品、谷物和其它物品放在墻后,而不是像傳統零售店那樣放置在雜貨店的中間位置。墻后有點類似于小型的 亞馬遜 庫房。 亞馬遜 員工,不是機器人將會在墻后迅速為消費者包裹訂單。
這個雜貨店的概念由零售產業顧問布里頓·拉德(Brittain Ladd)提出,后來他被 亞馬遜 聘用。不過該項目在 亞馬遜 的地位仍不清楚:有消息人士稱,此項目從未取得進展,事實上已經胎死腹中。
在 亞馬遜 成立的早期階段,貝索斯的座右銘是“快速成長”(Get Big Fast)。不過對于這家公司的實體零售店計劃,可以更好的用“緩慢成長”(Get Big Slow)來形容。有媒體報道稱, 亞馬遜 在考慮建造2000座雜貨店。不過消息人士稱,這個數字主要是作為假設來考慮對 亞馬遜 供應鏈的影響,而不是公司真正考慮的目標。該消息還稱,除去即將在西雅圖開設的兩家雜貨零售店外, 亞馬遜 明年將會新開5家生鮮提貨零售店,并計劃在同一時間框架內把Amazon Go推向英國和美國數座大城市。
印度是 亞馬遜 實體零售業務的另一個重要市場。印度媒體今年2月曾報道稱, 亞馬遜 正尋求獲得印度政府批準,在該國開設在線和實體食品零售店。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希望在印度城市班加羅爾開設首家雜貨店。 亞馬遜 在聲明中稱,印度政府鼓勵海外資金對“食品供應鏈”進行投資,讓該公司非常興奮。“為實現這一愿景,我們希望尋求獲得投資批準,并與印度政府進行合作。”
紐約大學教授加洛維認為, 亞馬遜 實體店緩慢的推進速度,表明這家公司還沒有考慮清楚如何開展實體零售業務,這令他感到吃驚。五年之前,加洛維還認為 亞馬遜 到目前將會開設數百家零售店。“目前的情況表明, 亞馬遜 還沒有找到讓他們大規模推出實體零售業務的方式。在找到這種方式后, 亞馬遜 將會投入巨大的資源。”
上周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棕櫚泉, 亞馬遜 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坐上了高13英尺(約4米)的鋼鐵機甲,仿佛機器人高達現身,分分鐘成為焦點。
這臺機器人是由韓國韓泰未來技術公司(Hankook Mirae Technology)制造,被稱為Method-2。 它身高4米,重達1.5噸,目的是用來幫助人類無法到達哪些危險的,極端的環境中。貝索斯在駕駛這臺機器人之后,發布推文稱自己很開心,并說:“我怎么覺得自己很像《異形》女主西格妮·韋弗(Sigourney Weaver)呢?” 這臺機器人不對外開放,在 亞馬遜 主辦的旨在探討機器學習、家庭自動化、空間探索和機器人的MARS會議上展示。 與會的企業家和學者均是貝索斯的好友,看到親自坐在Method-2上的貝索斯讓他們哈哈大笑起來。貝索斯隨后在Twitter上發布了一張自己的照片,當時機器人抬起了手臂,仿佛要給人一個粉身碎骨的熊抱一般。
多年來,零售商一直在思考 亞馬遜 會利用其技術優勢,徹底把它們擠成粉末的問題。不過這場戰役大多在 亞馬遜 的主場——網絡購物世界進行。
如今, 亞馬遜 通過緩慢興建實體連鎖商店,零售商與 亞馬遜 的戰爭已直接走向全球各國的街道。雖然外界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 亞馬遜 的雜貨店的夢想,但這家公司卻在進行一個更雄心勃勃的采集試驗。
如果 亞馬遜 的這些試驗工作能夠奏效,它將會深刻影響其它實體零售店的運營。隨著時間的推移, 亞馬遜 還可能引入新形式的自動化,使傳統零售業處于危險之中。與此同時,把這些門店定位在客戶家附近,也能幫助 亞馬遜 進一步實現在數小時內交付互聯網訂單的野心。 消息人士向《紐約時報》透露, 亞馬遜 目前正在探索銷售家具和類似電冰箱等家電的零售店的構想。之所以要在實體店中銷售此類產品,是因為在未見到實物的情況下,消費者不太情愿在互聯網上購買此類商品。這些零售店將作為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陳列室, 亞馬遜 在收到消費者的網絡訂單后會把貨物送到他們的家中。
據悉,這些零售店與家居裝修用品店家得寶(Home Depot)有很大的不同: 亞馬遜 考慮采用增強現實或虛擬現實技術,讓消費者看到沙發、壁爐、或餐具櫥在他們家中擺放的樣貌。該消息還稱, 亞馬遜 還在考慮模仿蘋果零售店,推出電子設備零售店。此類零售店將著重展示 亞馬遜 自己的硬件設備和服務,如Echo智能音響和Prime Video流媒體服務。
食品雜貨一直是 亞馬遜 未能征服的領域之一。這家公司已在西雅圖開設了一家不需要收營員的便利店,并計劃在同一座城市新開兩家讓消費者駕車迅速提貨的實體雜貨店。此外, 亞馬遜 還在探索其它的雜貨店概念,能夠服務沒有在網絡中下單的散客,并讓它成為家庭快遞服務的樞紐。
在海外市場, 亞馬遜 悄然選擇印度作為其實體雜貨零售店的試驗場所。印度雜貨市場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而且仍主要被傳統街頭集市所統治。購物者必須在攤位前討價還價,貨比三家后購買放在布滿灰塵的空氣中、未冷藏的肉制品。 亞馬遜 內部為印度雜貨項目起的代號為:“珠峰項目”(Project Everest)。 上周, 亞馬遜 在芝加哥開設了該公司第五家實體書店,而且該公司在建的實體書店還有五家。當然, 亞馬遜 這些零售店的構想可能永遠也無法成為現實。 亞馬遜 內部一直鼓勵各個團隊提出一些古怪滑稽的舉措。許多構想在經過公司高管進一步審核后都會被放棄。
截至目前, 亞馬遜 方面對此報道未予置評。“我們一直在思考使用新方式向消費者提供服務,不過思考與計劃完全不同,” 亞馬遜 發言人德魯·赫德納(Drew Herdener)說。
貝佐斯創辦的 亞馬遜 建立在這樣一個前提下:人們寧愿舒適的從屏幕上購物,也不愿前往實體店購物。自上世紀90年代末起,專家們就一直在詢問 亞馬遜 將會在何時開始興建零售店的問題。不過通過開發類似Kindle這樣的數字圖書銷售設備,以及打造金牌會員服務向訂閱用戶提供更快速的送貨服務和其它服務, 亞馬遜 高管們在網絡零售業看到了許多新機遇,在如何觸及消費者的問題上發現了許多新方法,
2012年,貝索斯在接受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采訪時就曾表示,現有零售商已經向消費者提供了優質服務, 亞馬遜 對涉足類此業務不感興趣。“我們希望能夠與眾不同。雖然我們還沒有找到它,但一旦發現這種構想,我們就會熱衷于開設零售店。”
盡管 亞馬遜 的互聯網零售業務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清晰的跡象表明消費者仍青睞前往實體店購買許多的物品。最耀眼的例子便是食品雜貨——所有購物類別之母。非盈利性組織食品營銷協會(Food Marketing Institute)提供的數據顯示,美國超市每年的銷售總額達到約7700億美元。
在 亞馬遜 為網絡雜貨服務 亞馬遜 生鮮(Amazon Fresh)投入大量資源近10年之后,該項業務仍只是取得了溫和的進步。據熟悉 亞馬遜 雜貨業務的消息人士稱,由于該業務很難實現盈利,導致 亞馬遜 把它推向新市場的速度極為緩慢。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新鮮水果、蔬菜和肉類之前,都希望親自看看這些食品。此外,相對較高的送貨成本—— 亞馬遜 向生鮮服務用戶每月收取15美元月費,超過每年99美元的金牌會員年費——也是導致生鮮服務無法獲得迅速增長的另一個障礙。
戰略和管理咨詢公司A. T. Kearney食品與飲料實務合伙人蘭迪·布特(Randy Burt)表示,網絡雜貨快遞僅占到美國雜貨市場大約3%的份額,不過英國市場的份額已接近10%。布特認為, 亞馬遜 對實體店零售業務越來越感興趣,是因為希望效仿其它擁有實體店的網絡零售商的做法,如服裝零售商Bonobos和眼鏡零售商Warby Parker。
“我認為 亞馬遜 已經認識到,該公司無法把一些特定的商品數字化,也無法把店內購物體驗全部復制到互聯網當中。對 亞馬遜 而言,想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創造體驗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布特說。
亞馬遜 前零售業務總經理喬伊·湯普森(Joe Thompson)認為,實體零售是貝索斯為 亞馬遜 設定的遠大抱負的關鍵。“雖然愛莫能助,但我感到在貝索斯心中,希望把 亞馬遜 塑造成為全球首家市值達到萬億美元的企業。”要實現這一點, 亞馬遜 必須“打破”若干個“還沒有完全滲透的在線市場”。湯普森目前擔任網上建材家裝市場BuildDirect的高管。
亞馬遜 目前的市值約為4000億美元。未來幾周時間, 亞馬遜 將在西雅圖巴拉德(Ballard)街區和SoDo街區開設兩個雜貨取貨零售店,所有在線下單的消費者可以到此親自提取訂購的物品,并且提貨全程只要在車內完成。這兩個雜貨取貨零售店將設置數個停車位,用戶可以在預約的時間點前往該地取貨,站點工作人員會將商品整理好放進用戶的車內。除此之外,用戶還能在該服務點直接購買商品或使用配備的電子產品在網上商城購買商品。值得一提的是,用戶需要等待的平均時間將在5分鐘左右。
越來越多的雜貨零售店目前都在試驗這種“點擊提取”的購物模式,其中就包括了零售巨頭沃爾瑪。據熟悉 亞馬遜 計劃的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一直在開發自動檢測技術,當消費者駕車進入停車位后, 亞馬遜 能夠更快的向他們交付訂購的商品。
在離 亞馬遜 西雅圖的其它零售店數英里之外,在這座城市的一幢寫字樓的底商, 亞馬遜 正在測試無人零售店Amazon Go的概念。自去年年底開設首家Amazon Go之后,整個零售產業都被它的技術所吸引。Amazon Go使用感應器追蹤消費者從貨架上取下的商品。如果消費者最終未將商品放回貨架,則系統默認已經購買,并自動將費用記在用戶的 亞馬遜 賬戶上。消費者離開Amazon Go無需收銀員,這種方式與使用Uber服務完全一致。
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技術人員一直在對技術上出現的小故障就行修復和調整。截至目前,只有 亞馬遜 員工被準許前往Amazon Go購物。 亞馬遜 此前曾表示,Amazon Go將會在2017年年初對公眾開放。
如果 亞馬遜 的結賬自動化技術取得成功,這對就業的長期影響將是深遠的,因為其它零售商將會竭盡所能效仿 亞馬遜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美國零售商聘用的收銀員總數超過340萬人。紐約大學倫納德斯特恩商學院營銷學教授斯科特·加洛維(Scott Galloway)表示,“Amazon Go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就如同是拉丁語的‘解雇收銀員’。我過去一年參加了大約30場零售商的董事會會議。可以說,這些會議的頭號話題就是 亞馬遜 。”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媒體一直在報道 亞馬遜 考慮推出大型雜貨商店的概念。 亞馬遜 的零售店將把傳統的進店購物、點擊提貨和快遞等諸多購物形式結合在一起。《紐約郵報》今年2月曾報道稱,未來的 亞馬遜 雜貨店只需要三名人類員工,機器人將會扮演絕大多數店內員工的角色。這一報道讓貝索斯明顯感到不爽。他極為罕見的發表推文稱,《紐約郵報》的消息“吃錯了藥。”
來自 亞馬遜 內部的消息稱,該公司內部的一個部門一直在探索另一種形式的大型雜貨店。這家商店會把新鮮農產品、肉類及其它物品放置在公共區域,把冷凍食品、谷物和其它物品放在墻后,而不是像傳統零售店那樣放置在雜貨店的中間位置。墻后有點類似于小型的 亞馬遜 庫房。 亞馬遜 員工,不是機器人將會在墻后迅速為消費者包裹訂單。
這個雜貨店的概念由零售產業顧問布里頓·拉德(Brittain Ladd)提出,后來他被 亞馬遜 聘用。不過該項目在 亞馬遜 的地位仍不清楚:有消息人士稱,此項目從未取得進展,事實上已經胎死腹中。
在 亞馬遜 成立的早期階段,貝索斯的座右銘是“快速成長”(Get Big Fast)。不過對于這家公司的實體零售店計劃,可以更好的用“緩慢成長”(Get Big Slow)來形容。有媒體報道稱, 亞馬遜 在考慮建造2000座雜貨店。不過消息人士稱,這個數字主要是作為假設來考慮對 亞馬遜 供應鏈的影響,而不是公司真正考慮的目標。該消息還稱,除去即將在西雅圖開設的兩家雜貨零售店外, 亞馬遜 明年將會新開5家生鮮提貨零售店,并計劃在同一時間框架內把Amazon Go推向英國和美國數座大城市。
印度是 亞馬遜 實體零售業務的另一個重要市場。印度媒體今年2月曾報道稱, 亞馬遜 正尋求獲得印度政府批準,在該國開設在線和實體食品零售店。消息人士稱, 亞馬遜 希望在印度城市班加羅爾開設首家雜貨店。 亞馬遜 在聲明中稱,印度政府鼓勵海外資金對“食品供應鏈”進行投資,讓該公司非常興奮。“為實現這一愿景,我們希望尋求獲得投資批準,并與印度政府進行合作。”
紐約大學教授加洛維認為, 亞馬遜 實體店緩慢的推進速度,表明這家公司還沒有考慮清楚如何開展實體零售業務,這令他感到吃驚。五年之前,加洛維還認為 亞馬遜 到目前將會開設數百家零售店。“目前的情況表明, 亞馬遜 還沒有找到讓他們大規模推出實體零售業務的方式。在找到這種方式后, 亞馬遜 將會投入巨大的資源。”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亞馬遜欲推出多種零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