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年中牽手聯姻后, 沃爾瑪 與京東捆綁愈發緊密,也意味著實體商業與電商巨頭的結合已成為了零售市場的大勢所趨。
京東日前遞交的SEC文件顯示,美國零售巨頭 沃爾瑪 于去年年末增持了京東股權,持股超過10%,一躍成為僅次于騰訊、劉強東之后的第三大股東。截至2016年12月31日, 沃爾瑪 共持有京東23.85億股A類普通股,占京東總的A類普通股的12.1%。
這是繼去年6月雙方正式達成合作以來, 沃爾瑪 獲得京東約5%股權、10月增至10.8%左右,京東于半年內第三次獲 沃爾瑪 的增持。業內人士表示, 沃爾瑪 的不斷增持,不僅僅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入股,意味著 沃爾瑪 視京東為國內電商布局中關鍵的一環。
與此同時,一直被 沃爾瑪 視作線上銷售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亞馬遜,近日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財報,其凈利潤達7.49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的4.84億美元大漲55.4%。據外媒報道,亞馬遜的最新市值已經超過了美國8大零售商的總和。
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者,一直致力于“買買買”的 沃爾瑪 ,這次押在京東身上的“寶”押對了嗎?
抱團結盟
時間回到2016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凌晨, 沃爾瑪 宣布將旗下1號商城主要資產賣給了京東,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沃爾瑪 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5億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數的5%。按照當時京東股價計算,這筆交易價格約為15億美元。消息一傳開,無疑相當于電商圈扔下了一顆重磅的深水炸彈,坐實了長久以來1號店的“賣身”傳聞。
除了股權的置換,雙方還宣布將達成一系列的戰略合作,并覆蓋線上線下零售市場,其中包括山姆會員商店將在京東平臺上開設官方旗艦店、 沃爾瑪 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集團投資的物流平臺“達達”和O2O電商平臺“京東到家”以及雙方將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
四個月后, 沃爾瑪 再次宣布增持京東股份至10.8%,雙方合作更進一步:山姆會員商店入駐京東, 沃爾瑪 在京東開設跨境電商 沃爾瑪 全球官方旗艦店,20多家 沃爾瑪 購物廣場上線O2O平臺“京東到家”。與此同時, 沃爾瑪 宣布以5千萬美元戰略投資生鮮平臺新達達,相當于3.36億元人民幣。
對于不斷的股份增持, 沃爾瑪 全球總裁兼CEO董明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候坦言,這幾年的確看到了實體零售店的挑戰,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發展變化得太快了,電商在中國的發展“令人震驚”。
“我們對大賣場、山姆會員商店、配送中心的投資,乃至近期對京東的投資,都說明我們深知中國市場的機遇。京東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通過和京東的合作讓更多的顧客享受到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購物體驗,我們認為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董明倫說道。
半年內的第三度增持,使 沃爾瑪 一躍成為京東第三大股東,未來雙方是否還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或者繼續增持?對此, 沃爾瑪 總部并未向記者透露太多消息,僅僅表示 “我們將繼續作為京東的靜態投資者”。
毋庸置疑,從目前達成的一系列合作來看, 沃爾瑪 加碼京東投資的目的性十分明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告訴記者, 沃爾瑪 希望通過京東的既有平臺來打造一個全品類的O2O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把自己業務做得更有影響力。另一方面,對于京東而言,則可以借助 沃爾瑪 的實體門店實現資源共享。
“ 沃爾瑪 不斷增持京東,不只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入股,甚至不惜高價從二級市場不斷買入,這意味著 沃爾瑪 視京東為中國戰略,乃至全球電商戰略最為關鍵的一步。”前騰訊、京東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雙方在聯姻以后,如何把京東的線上資源變成線下市場的規模優勢,對于 沃爾瑪 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成功與否取決于雙方團隊的溝通、協作情況。
沃爾瑪 發力新零售轉型
今年年初, 沃爾瑪 宣布全球關閉269家門店,同時新開300多家門店, 沃爾瑪 方面表示,門店規模調整主要緣于美國零售市場低迷以及電子商務帶來的巨大沖擊。可以看到,在實體零售萎靡不振的情況下, 沃爾瑪 正不斷加碼線上板塊,以期獲得新的盈利增長點。
事實上, 沃爾瑪 的新布局在追逐電商方面的腳步從未停歇。從16年前開始, 沃爾瑪 旗下的電商平臺Walmart.com上線,標志著這家傳統零售巨頭正式進軍線上銷售領域。
去年8月, 沃爾瑪 宣布以約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新興電商網站Jet.com,后者在創立之始便宣稱要成為“亞馬遜的終結者”。今年1月,Jet.com宣布以7000萬美元收購鞋履電商ShoeBuy,意味著 沃爾瑪 的線上投資繼續擴大。
與電商的主動融合為這家零售巨頭帶來了業績上的提升。根據該公司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為30.3億美元,相比2015年的33億美元同比下降8.2%;另一方面,其線上業務發展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趨勢,銷售額增長20.6%,但線上銷售占比并不大,在總銷售額中僅占0.5%。
毫無疑問,除了美國本土以外,中國一直是 沃爾瑪 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區在 沃爾瑪 全球業務排行第四,業績位于加拿大、墨西哥、英國之后)。早在2015年, 沃爾瑪 就已全資控股1號店。但 沃爾瑪 接盤1號店后并不好做,兩年的時間仍未達到當初預期的業績。
在電商行業專家魯振旺看來, 沃爾瑪 當初完全控股1號店的時候,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電商格局已經形成了,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產品的差異化難以得到突破。“1號店本身是很難成為大品牌的,它必須依附于一個更大的平臺,才能發揮他自己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 沃爾瑪 把1號店又賣給京東。”
魯振旺表示, 沃爾瑪 和京東的合作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和過去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不同,如今電子商務越來越看中和供應鏈的高度融合。對于京東而言,其自營商品完全可以借助于 沃爾瑪 的資源來實現落地。因此,他認為未來在二級市場上 沃爾瑪 很有可能還會繼續增持。
“其實將來劉強東也好,騰訊也好,或者是 沃爾瑪 也好,這種利益的捆綁最后都會變成股權的捆綁,最后各方將成為利益的共同體。”魯振旺如此說道。
廣東省商業流通協會會長黃文杰告訴記者,從本質上來講, 沃爾瑪 的增持說明了“新零售”的發展趨勢,“客觀上來講,新零售要實現實體零售和互聯網的緊密結合,在我看來,電商企業要更為強勢一點,因此向實體零售結合的可能性更大。”他說。
黃文杰認為,亞馬遜的成功說明電商企業實力雄厚,既然如此,作為傳統零售巨頭, 沃爾瑪 與其被動地被介入線上銷售,還不如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從而達到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1月12日晚間,萬科A公告稱,股東華潤股份及其全資子公司中潤國內貿易有限公司與深圳地鐵集團簽署協議,華潤股份和中潤貿易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將其合計持有的公司16.89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地鐵集團。備受關注的萬科股權之爭曙光初現。
剛過去的2016年,萬科一直處于股權紛爭中,全年銷售業績也跌落行業第一寶座,盡管如此,該公司仍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實力。萬科2016年全年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765.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3647.7億元。不過,更讓業內關注的是,萬科在土地市場上的變化。
同策咨詢近期推出的一份榜單《2016年上市房企拿地金額及面積TOP20》顯示,萬科以全年拿地1304.2億元躍居榜首,比第二名保利地產的812.55億元多出近500億。
在2016年底,萬科高級副總裁、上海公司總經理張海宣布“熱帶雨林”計劃,明確打造萬科多元產業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循環的生態。這比此前萬科廣深區域提出的“八爪魚”計劃提出多元業態更進一步詮釋了萬科的產業布局現狀。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分析指出,萬科的研究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一線及重點二線城市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萬科在沒有放松對重點城市爭奪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潛力二線城市,萬科這個另辟蹊徑的舉動或許將引領后續房企涌入潛力二線城市。
大房企土地儲備分化
上述同策咨詢排名榜單中的品牌房企包括萬科、恒大、綠地、萬達、中海、保利、碧桂園等在內,萬科2016年在土地市場的“激進”從側面反映出品牌房企的選擇。
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2016年監測的全國土地成交金額36578.15億元,同比2015年上升23.48%;土地成交面積338926.03萬平方米,同比2015年下降8.74%。2016年全國土地市場整體表現:量跌價升,一線城市表現突出。
自2016年9月30日開始,樓市先后經歷了三波調控。此后,盡管商品房成交呈逐步下滑趨勢,但全國土地市場自2016年年末出現了量價回升,一線城市表現尤為突出。
然而,行業集中度出現了下滑態勢。 對于2016年上市房企拿地TOP20榜單來說, TOP20上市房企拿地金額總計10662.08億元,占全國土地成交總金額的29.14%,集中度同比減少10個百分點。
而房企的分化也可見,大房企的土儲戰略有分化,主要源于各自的發展周期與戰略定位不盡相同。 萬科、保利地產和融創中國積極拿地,碧桂園和中國恒大雖然在拿地金額榜單中無緣三甲,分別以602.57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居第七和以751.14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居第五,但他們在累計拿地面積榜單中,碧桂園以累計面積3238.13萬平方米的絕對優勢遙遙領先,中國恒大以累計面積2212.7萬平米的拿地面積位居第二。
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指,萬科“拿地不止追求性價比,已經從剛需市場跳脫,轉而布局多元產業”。比如,張海提出熱帶雨林,廣深區域張紀文提出八爪魚計劃,都表明萬科管理層不再只有住宅一種模式,而是多元化發展,比如布局互聯網家裝、產業地產等全新行業。
萬科之變
一名長期研究萬科的業內人士指出,作為行業標桿的萬科,在戰略上的細微變化,都會引發業內關注,以這家公司多年的發展路徑來看,它的模式一直走在行業前沿。
而綠地在過去兩年也對公司產業布局進行了深度調整,公司董事長、總裁張玉良明確表示,順應行業周期調整,縮減商辦產品開發、收縮市場前景不好的地區開發、加速大基建、大金融等多元產業升級。
實際上,在多個機構的統計榜單沒有公布之前,萬科在土地儲備的變化并不為大多數業內人士所關注。 2016年春夏,萬科在土地市場沉寂了一段時間,卻后程發力,在9月、10月開始激進拿地,在四季度掀起拿地高潮。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2016年萬科共計拿地148宗,土地成交總金額1304.20億元,同比增長50.23%,總建筑規劃面積2186.14萬平米,同比增長20.88%;除看準在一線城市及核心二線城市之外,萬科2016年也拿了一些大連、南昌、佛山、揚州等潛力二線城市的地塊。
縱觀萬科2016年的拿地情況,一直喊著地價太高、拿地謹慎的萬科畫風突變,9月之后開始在土地市場瘋狂掃貨,不免讓人聯想萬科是否改變拿地策略,由謹慎轉向激進。
從土地存續比來看,萬科亟待攻池掠地:近年萬科的土地儲備水平一直保持在其認為合理的區間,存續比維持在2左右,然后截至2016年8月底,萬科的土地存續比降至1.29左右,這也是9月開始瘋狂掃貨的原因。
萬科11月份新增項目34個,土地出讓金323.47億元,是當月銷售額的1.38倍,不但刷新了萬科單月拿地總額的紀錄,從拿地數量上也是近年來的新高。
這34個項目遍布全國十多個城市,既涉及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也包括天津、福州、寧波等二、三線城市。其中,天津楊伍莊南項目需支付地價款最高,達74.5 億元,北京海淀永豐項目也達到了50億元。
張宏偉分析認為,萬科拿地激進論也許只是針對拿地總額相對變化而言,其實萬科依然保持著謹慎的土地儲備和拿地策略,否則也不會出現因地價太高,而出現退出開發的烏龍事件。他指出,從拿地金額和銷售額占比來看,萬科完全有能力“大手筆”消費:萬科2016年全年銷售額為3647.7億元,位列上市房企銷售排行榜第二位,僅次于恒大。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多家房企的走訪獲系,無論產業布局、規模大小,大部分房企均關注到了小鎮開發的產業風口,萬科也不例外。而萬科對于城鎮化及人口流動趨勢的研究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京東日前遞交的SEC文件顯示,美國零售巨頭 沃爾瑪 于去年年末增持了京東股權,持股超過10%,一躍成為僅次于騰訊、劉強東之后的第三大股東。截至2016年12月31日, 沃爾瑪 共持有京東23.85億股A類普通股,占京東總的A類普通股的12.1%。
這是繼去年6月雙方正式達成合作以來, 沃爾瑪 獲得京東約5%股權、10月增至10.8%左右,京東于半年內第三次獲 沃爾瑪 的增持。業內人士表示, 沃爾瑪 的不斷增持,不僅僅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入股,意味著 沃爾瑪 視京東為國內電商布局中關鍵的一環。
與此同時,一直被 沃爾瑪 視作線上銷售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亞馬遜,近日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財報,其凈利潤達7.49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的4.84億美元大漲55.4%。據外媒報道,亞馬遜的最新市值已經超過了美國8大零售商的總和。
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者,一直致力于“買買買”的 沃爾瑪 ,這次押在京東身上的“寶”押對了嗎?
抱團結盟
時間回到2016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凌晨, 沃爾瑪 宣布將旗下1號商城主要資產賣給了京東,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 沃爾瑪 將獲得京東新發行的1.45億股A類普通股,約為京東發行總股本數的5%。按照當時京東股價計算,這筆交易價格約為15億美元。消息一傳開,無疑相當于電商圈扔下了一顆重磅的深水炸彈,坐實了長久以來1號店的“賣身”傳聞。
除了股權的置換,雙方還宣布將達成一系列的戰略合作,并覆蓋線上線下零售市場,其中包括山姆會員商店將在京東平臺上開設官方旗艦店、 沃爾瑪 實體門店將接入京東集團投資的物流平臺“達達”和O2O電商平臺“京東到家”以及雙方將在供應鏈端展開合作。
四個月后, 沃爾瑪 再次宣布增持京東股份至10.8%,雙方合作更進一步:山姆會員商店入駐京東, 沃爾瑪 在京東開設跨境電商 沃爾瑪 全球官方旗艦店,20多家 沃爾瑪 購物廣場上線O2O平臺“京東到家”。與此同時, 沃爾瑪 宣布以5千萬美元戰略投資生鮮平臺新達達,相當于3.36億元人民幣。
對于不斷的股份增持, 沃爾瑪 全球總裁兼CEO董明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候坦言,這幾年的確看到了實體零售店的挑戰,尤其是中國市場的發展變化得太快了,電商在中國的發展“令人震驚”。
“我們對大賣場、山姆會員商店、配送中心的投資,乃至近期對京東的投資,都說明我們深知中國市場的機遇。京東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通過和京東的合作讓更多的顧客享受到線上線下無縫連接的購物體驗,我們認為這個戰略是非常正確的。”董明倫說道。
半年內的第三度增持,使 沃爾瑪 一躍成為京東第三大股東,未來雙方是否還會有進一步的合作或者繼續增持?對此, 沃爾瑪 總部并未向記者透露太多消息,僅僅表示 “我們將繼續作為京東的靜態投資者”。
毋庸置疑,從目前達成的一系列合作來看, 沃爾瑪 加碼京東投資的目的性十分明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網絡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告訴記者, 沃爾瑪 希望通過京東的既有平臺來打造一個全品類的O2O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把自己業務做得更有影響力。另一方面,對于京東而言,則可以借助 沃爾瑪 的實體門店實現資源共享。
“ 沃爾瑪 不斷增持京東,不只是單純的財務投資,而是戰略入股,甚至不惜高價從二級市場不斷買入,這意味著 沃爾瑪 視京東為中國戰略,乃至全球電商戰略最為關鍵的一步。”前騰訊、京東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認為,雙方在聯姻以后,如何把京東的線上資源變成線下市場的規模優勢,對于 沃爾瑪 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成功與否取決于雙方團隊的溝通、協作情況。
沃爾瑪 發力新零售轉型
今年年初, 沃爾瑪 宣布全球關閉269家門店,同時新開300多家門店, 沃爾瑪 方面表示,門店規模調整主要緣于美國零售市場低迷以及電子商務帶來的巨大沖擊。可以看到,在實體零售萎靡不振的情況下, 沃爾瑪 正不斷加碼線上板塊,以期獲得新的盈利增長點。
事實上, 沃爾瑪 的新布局在追逐電商方面的腳步從未停歇。從16年前開始, 沃爾瑪 旗下的電商平臺Walmart.com上線,標志著這家傳統零售巨頭正式進軍線上銷售領域。
去年8月, 沃爾瑪 宣布以約3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新興電商網站Jet.com,后者在創立之始便宣稱要成為“亞馬遜的終結者”。今年1月,Jet.com宣布以7000萬美元收購鞋履電商ShoeBuy,意味著 沃爾瑪 的線上投資繼續擴大。
與電商的主動融合為這家零售巨頭帶來了業績上的提升。根據該公司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為30.3億美元,相比2015年的33億美元同比下降8.2%;另一方面,其線上業務發展則保持了相對穩定的趨勢,銷售額增長20.6%,但線上銷售占比并不大,在總銷售額中僅占0.5%。
毫無疑問,除了美國本土以外,中國一直是 沃爾瑪 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中國區在 沃爾瑪 全球業務排行第四,業績位于加拿大、墨西哥、英國之后)。早在2015年, 沃爾瑪 就已全資控股1號店。但 沃爾瑪 接盤1號店后并不好做,兩年的時間仍未達到當初預期的業績。
在電商行業專家魯振旺看來, 沃爾瑪 當初完全控股1號店的時候,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電商格局已經形成了,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產品的差異化難以得到突破。“1號店本身是很難成為大品牌的,它必須依附于一個更大的平臺,才能發揮他自己的力量。這也是為什么 沃爾瑪 把1號店又賣給京東。”
魯振旺表示, 沃爾瑪 和京東的合作兩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和過去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不同,如今電子商務越來越看中和供應鏈的高度融合。對于京東而言,其自營商品完全可以借助于 沃爾瑪 的資源來實現落地。因此,他認為未來在二級市場上 沃爾瑪 很有可能還會繼續增持。
“其實將來劉強東也好,騰訊也好,或者是 沃爾瑪 也好,這種利益的捆綁最后都會變成股權的捆綁,最后各方將成為利益的共同體。”魯振旺如此說道。
廣東省商業流通協會會長黃文杰告訴記者,從本質上來講, 沃爾瑪 的增持說明了“新零售”的發展趨勢,“客觀上來講,新零售要實現實體零售和互聯網的緊密結合,在我看來,電商企業要更為強勢一點,因此向實體零售結合的可能性更大。”他說。
黃文杰認為,亞馬遜的成功說明電商企業實力雄厚,既然如此,作為傳統零售巨頭, 沃爾瑪 與其被動地被介入線上銷售,還不如主動尋找合作伙伴,從而達到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1月12日晚間,萬科A公告稱,股東華潤股份及其全資子公司中潤國內貿易有限公司與深圳地鐵集團簽署協議,華潤股份和中潤貿易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將其合計持有的公司16.89億股A股股份轉讓給地鐵集團。備受關注的萬科股權之爭曙光初現。
剛過去的2016年,萬科一直處于股權紛爭中,全年銷售業績也跌落行業第一寶座,盡管如此,該公司仍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實力。萬科2016年全年累計實現銷售面積2765.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3647.7億元。不過,更讓業內關注的是,萬科在土地市場上的變化。
同策咨詢近期推出的一份榜單《2016年上市房企拿地金額及面積TOP20》顯示,萬科以全年拿地1304.2億元躍居榜首,比第二名保利地產的812.55億元多出近500億。
在2016年底,萬科高級副總裁、上海公司總經理張海宣布“熱帶雨林”計劃,明確打造萬科多元產業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循環的生態。這比此前萬科廣深區域提出的“八爪魚”計劃提出多元業態更進一步詮釋了萬科的產業布局現狀。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分析指出,萬科的研究一直是行業的風向標,一線及重點二線城市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萬科在沒有放松對重點城市爭奪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潛力二線城市,萬科這個另辟蹊徑的舉動或許將引領后續房企涌入潛力二線城市。
大房企土地儲備分化
上述同策咨詢排名榜單中的品牌房企包括萬科、恒大、綠地、萬達、中海、保利、碧桂園等在內,萬科2016年在土地市場的“激進”從側面反映出品牌房企的選擇。
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2016年監測的全國土地成交金額36578.15億元,同比2015年上升23.48%;土地成交面積338926.03萬平方米,同比2015年下降8.74%。2016年全國土地市場整體表現:量跌價升,一線城市表現突出。
自2016年9月30日開始,樓市先后經歷了三波調控。此后,盡管商品房成交呈逐步下滑趨勢,但全國土地市場自2016年年末出現了量價回升,一線城市表現尤為突出。
然而,行業集中度出現了下滑態勢。 對于2016年上市房企拿地TOP20榜單來說, TOP20上市房企拿地金額總計10662.08億元,占全國土地成交總金額的29.14%,集中度同比減少10個百分點。
而房企的分化也可見,大房企的土儲戰略有分化,主要源于各自的發展周期與戰略定位不盡相同。 萬科、保利地產和融創中國積極拿地,碧桂園和中國恒大雖然在拿地金額榜單中無緣三甲,分別以602.57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居第七和以751.14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居第五,但他們在累計拿地面積榜單中,碧桂園以累計面積3238.13萬平方米的絕對優勢遙遙領先,中國恒大以累計面積2212.7萬平米的拿地面積位居第二。
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指,萬科“拿地不止追求性價比,已經從剛需市場跳脫,轉而布局多元產業”。比如,張海提出熱帶雨林,廣深區域張紀文提出八爪魚計劃,都表明萬科管理層不再只有住宅一種模式,而是多元化發展,比如布局互聯網家裝、產業地產等全新行業。
萬科之變
一名長期研究萬科的業內人士指出,作為行業標桿的萬科,在戰略上的細微變化,都會引發業內關注,以這家公司多年的發展路徑來看,它的模式一直走在行業前沿。
而綠地在過去兩年也對公司產業布局進行了深度調整,公司董事長、總裁張玉良明確表示,順應行業周期調整,縮減商辦產品開發、收縮市場前景不好的地區開發、加速大基建、大金融等多元產業升級。
實際上,在多個機構的統計榜單沒有公布之前,萬科在土地儲備的變化并不為大多數業內人士所關注。 2016年春夏,萬科在土地市場沉寂了一段時間,卻后程發力,在9月、10月開始激進拿地,在四季度掀起拿地高潮。同策咨詢研究部數據顯示,2016年萬科共計拿地148宗,土地成交總金額1304.20億元,同比增長50.23%,總建筑規劃面積2186.14萬平米,同比增長20.88%;除看準在一線城市及核心二線城市之外,萬科2016年也拿了一些大連、南昌、佛山、揚州等潛力二線城市的地塊。
縱觀萬科2016年的拿地情況,一直喊著地價太高、拿地謹慎的萬科畫風突變,9月之后開始在土地市場瘋狂掃貨,不免讓人聯想萬科是否改變拿地策略,由謹慎轉向激進。
從土地存續比來看,萬科亟待攻池掠地:近年萬科的土地儲備水平一直保持在其認為合理的區間,存續比維持在2左右,然后截至2016年8月底,萬科的土地存續比降至1.29左右,這也是9月開始瘋狂掃貨的原因。
萬科11月份新增項目34個,土地出讓金323.47億元,是當月銷售額的1.38倍,不但刷新了萬科單月拿地總額的紀錄,從拿地數量上也是近年來的新高。
這34個項目遍布全國十多個城市,既涉及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也包括天津、福州、寧波等二、三線城市。其中,天津楊伍莊南項目需支付地價款最高,達74.5 億元,北京海淀永豐項目也達到了50億元。
張宏偉分析認為,萬科拿地激進論也許只是針對拿地總額相對變化而言,其實萬科依然保持著謹慎的土地儲備和拿地策略,否則也不會出現因地價太高,而出現退出開發的烏龍事件。他指出,從拿地金額和銷售額占比來看,萬科完全有能力“大手筆”消費:萬科2016年全年銷售額為3647.7億元,位列上市房企銷售排行榜第二位,僅次于恒大。
近期,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多家房企的走訪獲系,無論產業布局、規模大小,大部分房企均關注到了小鎮開發的產業風口,萬科也不例外。而萬科對于城鎮化及人口流動趨勢的研究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沃爾瑪三度增持京東“較勁” 亞馬遜還是暗度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