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 正計劃把中國業務尋求出售并轉為特許經營。4月14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 麥當勞 總部計劃出售其北亞地區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韓國三地在內的2800間分店,并已聘請摩根士丹利為代理。 麥當勞 銷售對象名單包括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私募基金貝恩資本、安博凱投資及德太投資等。
“ 麥當勞 在亞洲地區的連鎖店以直營為主, 麥當勞 集團計劃出售其北亞地區的2800間分店是為獲得更多的資金擴張。”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表示。日子不好過, 麥當勞 也只好在中國、韓國等地找“幫手”了。
近年來, 麥當勞 在中國市場上加速特許經營的模式開店而不是直營店擴張,以特許經營這種低成本的形式開店實則是 麥當勞 的無奈之舉。當下房租、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 麥當勞 也正在重新審視以往管理成本頗高的單個特許經營商的開店方式,與投資人共同承擔經營風險。
麥當勞 中國業務尋求出售
在宣布計劃出售其北亞地區2800間分店之前的3月31日, 麥當勞 公布計劃在中國大陸、香港和韓國“采用新的經營模式”引進投資者,未來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擁有亞洲這三個地區的 麥當勞 快餐連鎖店,以釋放市場擴張的潛力。未來這些“特許經營商”將擁有這些分店的主要權益,而 麥當勞 將獲得一次性的加盟費用,以及在未來每年收取特許經營費以及收入的3%~5%。
據 麥當勞 發布的2015年財報,2015年全年 麥當勞 的銷售額達254.2億美元,同比減少7%。純利潤為45.293億美元,下滑5%。自2014年卷入“福喜事件”后, 麥當勞 在中國的同店銷售曾經連續四個季度下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5連鎖百強榜單顯示,2015年 麥當勞 銷售增長率為-13%,相比之下,百勝中國的銷售增長率為2%。
“引進投資者是為加快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麥當勞 中國公關總監許穎婷對記者表示,引入的投資者會拿到 麥當勞 中國的股權而不僅僅是餐廳的經營權,投資者也將是 麥當勞 全球的特許經營商,其本身具備優秀的財務實力將幫助 麥當勞 在中國擴張。不過,她稱,華潤集團是潛在投資者的消息并不準確。
“很大程度上 麥當勞 是為了遏制業績放緩趨勢,才選擇引進投資者為加大市場擴張。”李維華表示。2015年 麥當勞 已將約470家公司原自有店轉型為特許經營店,并在2015年已出售臺灣350間直營店。
記者獲悉,去年 麥當勞 中國開了230家左右門店,關閉了約80家門店。 麥當勞 全球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早前對外表示,重視 麥當勞 中國的發展策略,不斷尋求變革以加速業務發展。據悉,未來5年 麥當勞 中國將每年開設不少于約250家新餐廳。
“可在中國餐飲市場成本上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麥當勞 的這一擴張計劃壓力倍增。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 麥當勞 既要快速開店又要降低投資的風險,于是選擇關閉一些直營店,并從投資者那里獲取一部分收入提高收益。”李維華表示。
“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麥當勞 也不想放棄這么好的開店機會。為了吸引投資者, 麥當勞 出售2800家門店可以讓現金流迅速好轉,有實力的投資者入股 麥當勞 也可以承擔 麥當勞 遇到的各種經營風險。 麥當勞 用投資人的這筆錢可以開拓更多的門店,擴大市場份額。”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表示。
加大特許經營力度轉嫁經營風險
目前在 麥當勞 全球36000間分店中,特許經營餐廳占比80%以上。記者了解到,目前 麥當勞 中國2200家門店中有35%為特許經營的門店,其余65%為直營店。遠落后于全球80%的特許經營比例。
不過,許穎婷對記者表示,不會因為有投資者進入而改變中國35%的特許經營門店比例。可這一說法與此前 麥當勞 中國對外公布的未來幾年 麥當勞 中國的業務擴張將專注于特許經營并不相符。此前 麥當勞 總部也曾對外表示,未來全球各市場要實現特許經營餐廳比例95%的目標。
無獨有偶,此前百勝餐飲集團也曾對外公布,到2017年底全球的特許經營比例將達到95%。正在分拆中國業務的百勝中國同樣在尋求投資者,今年3月傳出與包括KKR在內的幾家機構洽談,擬出售近20%的股權。據2015年年報顯示,肯德基貢獻了百勝中國75%的營業利潤,從全年來看肯德基同店銷售額下跌4 %。
這些年 麥當勞 盡管也在實行特許經營,但門店并未得到大規模擴張,而且關店還在持續。與此同時,截至2016年2月肯德基在中國擁有5000余家門店。不過,肯德基店鋪凈增加的速度從2014年開始也在放緩。
2008年, 麥當勞 中國開展特許經營業務,但在外界看來 麥當勞 對被特許人的條件過分“苛刻”。目前 麥當勞 的加盟費是200萬元,但200萬元絕對不能拿到一家 麥當勞 門店,投資回報期長、后期投入大也是被特許人最大的擔憂。
“大財團投資者購買實力沒有問題,與單個被特許人門店管理經營專業度不夠相比,投資集團人力和物力更強大,比如物業、門店等資源或是 麥當勞 看重的。”李維華說。
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一直以來 麥當勞 以自然人為主體的加盟模式沒有做起來,因為其原材料配送是地毯式的,一個個被特許人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規模,達不到 麥當勞 想要的效果。此前 麥當勞 也在云南地區委托地方代理商去經營 麥當勞 品牌,積累了相關經驗,于是才逐步找投資人合作。
“一直以來, 麥當勞 特許經營的主要模式為轉讓在運營中成熟的 麥當勞 餐廳,但新的投資者進入后卻可以自己開新店,在培養成本、項目運營以及監管上,大規模的投資人進入后 麥當勞 的管理成本也將降低。此外,投資人也將承擔快速上漲的租金成本,但對 麥當勞 則可實現大規模的低成本擴張。”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眼下中國餐飲行業競爭不斷加劇,房租、食材、人力成本上升三大難題致使毛利率整體降低。在直營店擴張愈發艱難的當下,加大特許經營比例把風險轉嫁給特許經營商是 麥當勞 能想到的出路。
不過,在國人心目中原本就已經把洋快餐打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簽。去年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一萬人中喜愛 麥當勞 這類快餐品牌的消費者比重為51%,而在2012年時,這一數據可是67%,在本土化上肯德基更加尊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麥當勞 引入投資者、發展特許經營業務對顧客而言似乎并沒有半點意義。跟著 麥當勞 真能掙到錢嗎?這或許是安博凱投資等投資者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 麥當勞 在亞洲地區的連鎖店以直營為主, 麥當勞 集團計劃出售其北亞地區的2800間分店是為獲得更多的資金擴張。”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表示。日子不好過, 麥當勞 也只好在中國、韓國等地找“幫手”了。
近年來, 麥當勞 在中國市場上加速特許經營的模式開店而不是直營店擴張,以特許經營這種低成本的形式開店實則是 麥當勞 的無奈之舉。當下房租、人工等成本不斷上漲, 麥當勞 也正在重新審視以往管理成本頗高的單個特許經營商的開店方式,與投資人共同承擔經營風險。
麥當勞 中國業務尋求出售
在宣布計劃出售其北亞地區2800間分店之前的3月31日, 麥當勞 公布計劃在中國大陸、香港和韓國“采用新的經營模式”引進投資者,未來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擁有亞洲這三個地區的 麥當勞 快餐連鎖店,以釋放市場擴張的潛力。未來這些“特許經營商”將擁有這些分店的主要權益,而 麥當勞 將獲得一次性的加盟費用,以及在未來每年收取特許經營費以及收入的3%~5%。
據 麥當勞 發布的2015年財報,2015年全年 麥當勞 的銷售額達254.2億美元,同比減少7%。純利潤為45.293億美元,下滑5%。自2014年卷入“福喜事件”后, 麥當勞 在中國的同店銷售曾經連續四個季度下跌。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5連鎖百強榜單顯示,2015年 麥當勞 銷售增長率為-13%,相比之下,百勝中國的銷售增長率為2%。
“引進投資者是為加快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麥當勞 中國公關總監許穎婷對記者表示,引入的投資者會拿到 麥當勞 中國的股權而不僅僅是餐廳的經營權,投資者也將是 麥當勞 全球的特許經營商,其本身具備優秀的財務實力將幫助 麥當勞 在中國擴張。不過,她稱,華潤集團是潛在投資者的消息并不準確。
“很大程度上 麥當勞 是為了遏制業績放緩趨勢,才選擇引進投資者為加大市場擴張。”李維華表示。2015年 麥當勞 已將約470家公司原自有店轉型為特許經營店,并在2015年已出售臺灣350間直營店。
記者獲悉,去年 麥當勞 中國開了230家左右門店,關閉了約80家門店。 麥當勞 全球總裁和首席執行官史蒂夫·伊斯特布魯克早前對外表示,重視 麥當勞 中國的發展策略,不斷尋求變革以加速業務發展。據悉,未來5年 麥當勞 中國將每年開設不少于約250家新餐廳。
“可在中國餐飲市場成本上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 麥當勞 的這一擴張計劃壓力倍增。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 麥當勞 既要快速開店又要降低投資的風險,于是選擇關閉一些直營店,并從投資者那里獲取一部分收入提高收益。”李維華表示。
“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 麥當勞 也不想放棄這么好的開店機會。為了吸引投資者, 麥當勞 出售2800家門店可以讓現金流迅速好轉,有實力的投資者入股 麥當勞 也可以承擔 麥當勞 遇到的各種經營風險。 麥當勞 用投資人的這筆錢可以開拓更多的門店,擴大市場份額。”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表示。
加大特許經營力度轉嫁經營風險
目前在 麥當勞 全球36000間分店中,特許經營餐廳占比80%以上。記者了解到,目前 麥當勞 中國2200家門店中有35%為特許經營的門店,其余65%為直營店。遠落后于全球80%的特許經營比例。
不過,許穎婷對記者表示,不會因為有投資者進入而改變中國35%的特許經營門店比例。可這一說法與此前 麥當勞 中國對外公布的未來幾年 麥當勞 中國的業務擴張將專注于特許經營并不相符。此前 麥當勞 總部也曾對外表示,未來全球各市場要實現特許經營餐廳比例95%的目標。
無獨有偶,此前百勝餐飲集團也曾對外公布,到2017年底全球的特許經營比例將達到95%。正在分拆中國業務的百勝中國同樣在尋求投資者,今年3月傳出與包括KKR在內的幾家機構洽談,擬出售近20%的股權。據2015年年報顯示,肯德基貢獻了百勝中國75%的營業利潤,從全年來看肯德基同店銷售額下跌4 %。
這些年 麥當勞 盡管也在實行特許經營,但門店并未得到大規模擴張,而且關店還在持續。與此同時,截至2016年2月肯德基在中國擁有5000余家門店。不過,肯德基店鋪凈增加的速度從2014年開始也在放緩。
2008年, 麥當勞 中國開展特許經營業務,但在外界看來 麥當勞 對被特許人的條件過分“苛刻”。目前 麥當勞 的加盟費是200萬元,但200萬元絕對不能拿到一家 麥當勞 門店,投資回報期長、后期投入大也是被特許人最大的擔憂。
“大財團投資者購買實力沒有問題,與單個被特許人門店管理經營專業度不夠相比,投資集團人力和物力更強大,比如物業、門店等資源或是 麥當勞 看重的。”李維華說。
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一直以來 麥當勞 以自然人為主體的加盟模式沒有做起來,因為其原材料配送是地毯式的,一個個被特許人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規模,達不到 麥當勞 想要的效果。此前 麥當勞 也在云南地區委托地方代理商去經營 麥當勞 品牌,積累了相關經驗,于是才逐步找投資人合作。
“一直以來, 麥當勞 特許經營的主要模式為轉讓在運營中成熟的 麥當勞 餐廳,但新的投資者進入后卻可以自己開新店,在培養成本、項目運營以及監管上,大規模的投資人進入后 麥當勞 的管理成本也將降低。此外,投資人也將承擔快速上漲的租金成本,但對 麥當勞 則可實現大規模的低成本擴張。”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眼下中國餐飲行業競爭不斷加劇,房租、食材、人力成本上升三大難題致使毛利率整體降低。在直營店擴張愈發艱難的當下,加大特許經營比例把風險轉嫁給特許經營商是 麥當勞 能想到的出路。
不過,在國人心目中原本就已經把洋快餐打上了垃圾食品的標簽。去年麥肯錫的調查數據顯示,一萬人中喜愛 麥當勞 這類快餐品牌的消費者比重為51%,而在2012年時,這一數據可是67%,在本土化上肯德基更加尊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麥當勞 引入投資者、發展特許經營業務對顧客而言似乎并沒有半點意義。跟著 麥當勞 真能掙到錢嗎?這或許是安博凱投資等投資者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麥當勞加大特許經營力度 但被指轉嫁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