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開始變得有些不太“國美”了。放棄平臺電商,改變返利模式,牽手格力,追隨百思買,與地方商超合作……經歷過內憂外患之后,國美開始變得謹慎,開始低下頭思考產業的形勢與應對策略。
國美低頭
十年后,國美與格力再次握手。
“消費者需要格力空調,國美就要提供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消費者需求,是國美打破與格力十年不合作僵局的原因所在。昔日傲慢的姿態已經變成了主動合作,向供應商索取返點的模式在改變。
與供應商修好,與對手展開合作,與地方商超合作。悄然間,國美正在低頭。
在線上,綜合平臺的謀劃變為專賣電器的垂直電商,避開跟天貓、京東競爭;在線下,繼續向三四線城市開新店;對外開放供應鏈平臺,變作地方商超的“代理商”與“服務商”……或許是那場股權爭奪風波和2012年的虧損,讓國美放低了姿態,變得務實起來。
很痛苦,找方向,找出路
2014年3月21日,春分。“我們完全超越對手,事實證明國美不是千年老二。”國美2013年業績說明會上,國美高級副總裁何陽青說。2008年底黃光裕被刑拘以來,國美的聲音一直沒有這樣高亢過。
國美的高調有亮麗的業績在作支撐。2013年,國美擺脫了2012年的虧損危機,營收564億元,凈利潤8.92億元。如果再加上510家非上市門店,營收數字會超過千億元,利潤約有18億元。這或許讓老對手蘇寧面子上有些不好看。去年,蘇寧也有千億元的營收,但營業利潤銳減至1.61億元,同比下降94.65%。而且四個季度的凈利潤是逐季下降。
去年底,國美與蘇寧都擁有1585家實體門店,但相同的數字背后有截然不同的內容。2013年,國美收縮電商布局,加大線下業務投入時,蘇寧在選擇徹底擁抱互聯網,大舉投入,要徹底轉型為“互聯網化的零售企業”。
國美本也有不輸給蘇寧的氣場。但是一切都因為2012年的虧損而改變。國美當年虧損超過5億元,是上市以來首次虧損。2012年國美的員工縮減了四成,降到了38081人。“很痛苦,找方向,找出路。”總裁王俊洲說。管理層諸多問題的負面影響,在這一年集中顯現。
紛亂之下的國美要想扭轉局面,但并沒有人看好。
于是在2012年底,國美發布了新三年戰略:鞏固一級市場優勢地位、擴展二級網絡,2013年在二線市場開200家新店;重點進攻三四線城市,使其未來或占收入的25%;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構建可盈利電商平臺、強化供應鏈……這些都是國美扭虧的舉措。
針對這次虧損,前任董事長陳曉,在離開國美之后說過一句話:“國美今日之虧損并非突然發生,而是走到一個節點的必然反應。在一個整體處于下滑曲線的行業,國美因為自身矛盾表現得更為脆弱。”
這種說法對嗎?如果說行業處于一個下滑通道,那么國美在2013年的止虧盈利,是對行業頹勢的逆轉,還是對自己命運的修補?
電商收縮:忘掉平臺,忘掉百貨
國美2012年的虧損,電商業務的燒錢是一大因素。
國美的電商業務其實布局得很早。2003年1月,國美電器網上商城成立,但它只是一個展示平臺。2010年末,國美又拿4800萬元并購了庫巴網,這比蘇寧通過并購紅孩子來擴大規模早了兩年多。當時國美還定了一個很大氣的理想:到2014年,國美在電子商務領域市場份額要占到B2C市場規模的15%。
收購庫巴后,國美在兩年多時間里一直堅持電商雙品牌運作。2012年前三季度,國美虧損金額達8.29億元。但當年的“雙十一”電商大戰,國美積極參戰,甚至不惜巨資4億元拿下央視廣告。可惜國美、國美在線和庫巴并沒有再形成合力。庫巴的電商經驗與國美的供應鏈優勢并沒有很好地結合,而且國美又沒有對這兩個網站的定位作出合適的協調。
當年年底,國美開始調整電商業務,將庫巴和國美網上商城合并為“國美在線”,減少投入,結束雙品牌戰略。之后,庫巴仍然作為一個購物網站存在。直到2013年12月,庫巴網完全并入國美在線,與世作別。
之后,電商的預算雖然減少,但是“B2C+實體店”模式被正式確定為公司的核心戰略。國美在線在logo中悄然拿掉了電器二字,這暗示了一個變革方向:國美在線希望通過引入體育、家紡、母嬰、文化產品等百貨類產品,打造一個綜合電商平臺。
這個理想沒有實現。在2013年底,國美在線的全部交易額在B2C市場只占0.4%。2013年國美電商收入約占總收入的8%。而蘇寧的相應數字則是20.7%。無論是營收還是業務地位,國美在線勢必要調整。
于是,現在的國美在線只好低頭認輸。放棄平臺戰略,做垂直的電商門戶了,專注于電器和3C產品。同時,國美已經開始與平臺型電商的合作。比如,國美在線入駐了天貓、當當網,變競爭為合作。
國美在線與庫巴,分兵兩路使國美失去了集中力量做強電商業務的先機。而且,電商業務的持續虧損讓缺少互聯網基因的國美更加畏手畏腳。再加上管理層爭奪控股權的內斗,國美電商業務在紛擾中一再錯過了機遇。
“在后臺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前臺的投入是浪費。我們必須把后臺建得更加扎實,才能在2014年、2015年去前臺發力。”王俊洲這樣說,當年投入巨資的豪氣已經變作務實和低調。
點評:在平臺電商中,以阿里和騰訊為代表的生態圈已經具備一定的壟斷優勢,特別是在騰訊入股京東之后。國美在線全面擴張品類并形成優勢難度較大,借助家電的供應鏈優勢,老老實實專注于家電是比較務實的選擇。而向平臺型電商轉型的蘇寧勢必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地面渠道:到三四線去
國美是地面渠道無可爭議的霸主,它可以用5年時間在全國一二線城市拿下1000多家門店。所以,國美想回歸到自己的傳統優勢,在線下擴張并優化,拼地面優勢。而門店網絡的優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升單店盈利能力,通過“開大店”鞏固一級市場的地位優勢;另一方面是在三四線市場擴展店面數量,以推動國美的門店占有率和合理布局。
2013年,國美在全國一線城市打造了約有50家“超級店”。其內容無非是提升門店形象、豐富產品品類,提升購物體驗。然后再借助這些經驗,帶動其他店面盈利能力的提升。而在三四級城市,即國美定義的“二級市場”城市,采取核心大店帶衛星小店連片開發的模式。
在既有的渠道網絡內,國美關閉了經營不善、低效或虧損的門店,對市場重疊的門店,則通過轉租等形式進行優化。
線下的擴張,被外界一致認為國美與零售業的轉型趨勢背道而馳。其實,國美在三四級城市也是走了一步好棋。
“要想生活好,趕緊上淘寶”。有沒有注意到,淘寶已經開始在農村刷墻體廣告了。就電商來說,一二線城市逐步飽合后,接下來最大的消費市場在三四線市場、農村市場。即使經歷了家電下鄉,后兩者對電器、3C產品的需求都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但是,通過電商來激活,其成本是巨大的。有兩個成本,一個是時間成本,要等待農村電商市場的成熟需要時間;另一個是物流成本,要將物流覆蓋至農村,這就不只是錢的問題,還有先來后到的問題。
國美加快推進三四線城市,進而可以將業務覆蓋到農村一級。與之相隨的是物流、倉儲的覆蓋,然后電商業務的切入水到渠成。國美往三四線二級市場擴展,正是為O2O業務的擴展寫下伏筆。
無論是在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實體店扮演的角色意義深遠。這與家電3C產品的消費習慣有關,線上和線下的商品定位有很大不同:線上主要銷售的是標準化和價格敏感型商品,線下則是線上“夠不著”的性價比高和體驗性商品,消費者多會到實體店體驗之后再購買。
而且傳統家電制造商也更愿意跟實體店合作。實體店退貨率一般在5%以下,而電商退貨率在25%左右;在綜合電商平臺上開店的家電品牌商,流量導入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因此,國美仍然將其發展重心放在了線下實體門店。“國美、蘇寧做地面店都快30年了,到今天為止都沒有辦法占領30%以上的市場份額。”何陽青說,“從全渠道角度來講,未來電商、地面店都是銷售渠道,誰也代替不了誰。”
2013年,國美裁撤了126家店,增加新門店93家,同店增長攀升至13.7%。開店規模低于計劃數,但同店增長則超出了5%的預期。即使是“逆流而動”,但是地面渠道幫國美交出了漂亮的財務報表。
再開50至100家門店。2014年,國美繼續堅持這一策略,卻很低調地減少了新店的目標數量。
點評:相對于電商對其他企業業績的拉動增長,線下門店才是國美2013年盈利保衛戰的主力。但是三四線城市的購買能力相對較弱,且對本土品牌的認知度比較高。這會將會考校國美的營銷水準、倉儲物流的覆蓋面以及市場的反應速度。
供應商關系:我們做朋友吧
近20年來,國美蘇寧與各供應商一直都是采用合同制合作。供應商的銷售返點加進場費,構成了國美的毛利率。國美走的是“商業地產物業管理模式”,只負責賣場統一的管理和營銷。產品、銷售都由廠家來做,國美不是經營產品,而是經營規模。
也是這種模式讓國美蘇寧樹立了強勢的地位。延長賬期、提升入場費用、強制打折等舉措讓供應商苦不堪言。當年格力撤出國美便是一個矛盾激化的典型。2004年,因不滿國美擅自降低空調售價,格力從此從國美全國門店撤出,自建專賣店渠道,拒絕家電連鎖業的“盤剝”。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誰會想到,十年后的今天,會是“霸氣”的國美主動與格力“重修舊好”。雙方決定在渠道拓展、產品定制、市場推廣、增值服務等方面全面展開深入合作,并且一同在節假日進行“空調大促銷”。國美成為與格力戰略合作的唯一連鎖賣場,格力產品也逐漸從蘇寧撤出。
修好背后,是國美在嘗試向掌握定價權的“商品經營”模式轉型。
從2013年起,國美開始改變合作模式,改變單一的返利模式,增加了對供應商更有利的直接采購、包銷定制模式,“該模式更加受到供應商認可,同時對成本的把控能力也更強”。國美嘗試讓自己與供應商的業務、賬目更清晰,承擔的責任也更明確。王俊洲的說法是:“只有能主導產品價格的時候,才能保持低價優勢”。
與其他渠道相比,國美不想輸在低價上,但是返利模式下的商品價格是個敏感問題。雖然可以強制要求降價促銷,但會傷害供應商的利益,國美投鼠忌器。而且在電商渠道的沖擊下,國美的話語權被逐步削弱,它必須用一種繞行的姿態來掌握定價。
兼容返利模式、包銷模式、定制模式,國美可以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在原材料、研發、生產等環節開展深度合作關系,合作形式變得多樣起來。
“我們改變了和供應商的交易方式,以前的經營方式是供應商做什么,我們賣什么。在這個過程中,零售價由供應商管理、庫存責任由他們承擔,零售商變成了‘物業場所’,競爭力由供應商左右。”“現在國美要做一個真正的零售商,掌控商品的定價權,承擔庫存管理責任。”王俊洲的這番理念,其實在陳曉主政的時候已經開始執行,可惜那場紛爭打斷了一切。
在今年,格力電器(000651,股吧)董事長董明珠、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海爾輪值總裁梁海山、美的董事長方洪波等,都造訪了國美,并宣布了百億元級別的合作計劃。曾經,供應商因為進場費而受挫傷的的熱情,突然又因為國美的主動修好而活躍起來。
點評:賣場經營模式下,供應商要進入國美就必須要承擔巨額的費用,最終這些供應商為了業績,將不斷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是該模式的詬病。當然,出于對品牌打造、渠道建設和終端消費研究的考慮,供應商有時候也并不愿意全盤相托。這就需要國美審時度勢,靈活地采取合作方式。
經營重心:回歸商品,回歸用戶
除了與格力簽訂2014年實現150億元銷售規模的戰略合作協議,國美還向格力“深度定制”了兩個系列的專供空調機型。在價格上,除了定制機,其他產品均與格力專賣店同價。
定制這一合作細節折射出了國美的經營重心。
改變交易方式后,國美可以用OEM、ODM、一步到位價、包銷買斷、反向定制等采銷模式,一改向供應商轉移銷售壓力的舊習慣。比如,國美判斷32英寸電視機未來的價格是1200元,于是就按不超過1150的采購價去找供應商,只要有人接受就下定額訂單。
這保證了國美的最終定價權,但是銷售必須要由國美自己來完成。壓力自擔的國美要想讓消費者下單,在商品和消費者身上的投入將會越來越多。
根據商品經營的模式,國美的采購中心被分成了兩大板塊,70%依然是傳統電器、生活電器和3C。另外的30%則是差異化和定制商品,國美有零售價的定價權。國美的計劃是到2017年差異化商品占比達到50%。
國美還從高中檔產品的調整來提升毛利。國美今年推行了一個“低價格高毛利”的計劃,主要是通過商品品類調整來提升毛利。高端產品通過獨家包銷、ODM、OEM,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中低端產品與供貨商的合同,采用價格一步到位的采購方式;而中低端產品則盡可能降低其比重。
目前,常規商品占國美銷售的50%,高端產品占25%,中低端產品25%。綜合毛利率達18%,這是國美的歷史最高水平。
通過依靠大規模訂制、自行掌握零售價的方式,增加門店客流量和成交量,國美2013扭虧的關鍵其實就是這一點。
經過了陣痛的國美開始領略到零售行業的商品經營本質。回歸商品經營,回歸客戶服務,這實際上是美國百思買的“顧客中心戰略”,也為顧客提供最大的增值服務作為企業核心競爭力。
但這種模式需要自建營銷團隊,人力成本勢必會提升。而且它降低了供應商的話語權,供應商自有的價格體系會受到沖擊,他們未必會全盤接受。國美的經營需要在自有品牌和供應商品牌之間找到平衡。
無論怎樣,國美始終是轉變了姿態,十分謙虛地當起了廠家和用戶的服務商。
點評:國美解決問題的關鍵仍在于O2O,大洋對面的百思買,面對亞馬遜的步步緊逼已經是力不從心,漸漸淪為線下體驗店。迫于互聯網給零售業帶來的趨勢改變,未來國美實體店可以往新品展示、生活享受的方向發展,定位于體驗式購物場所,甚至可以是一個“姿態很低”的產品首發平臺。
全渠道:滲透基層商超
買斷和定制商品等模式,讓國美自己承擔了經營風險。這倒逼國美去研究消費者的消費趨向、改造門店以改善消費者體驗,去打造支撐經營模式變化的供應鏈平臺。
國美總部成立了物流中心,對全國庫存和承運商進行垂直管理。國美自有物流倉儲有423家,外部則有近千家第三方物流合作者。
借助傳統零售商的物流較低的成本,可以降低電商的費用。相比線上100%的送貨幾率,線下零售店送貨,只有1/3產品需要送貨,2/3產品消費者直接取走。“國美物流成本在1.8%左右。而任何一家電商公司的物流在10%。”
對于O2O,國美給出的模型是:1600家門店線下銷售員可以賣線上產品,提升國美在線發展流量,而店內銷售員可以手持主推或者暢銷產品目錄,推銷高毛利率產品。國美O2O業務的推進先從打通產品和供應鏈環節入手,其次是物流、會員和信息及支付的對接。
但是在王俊洲的描繪里,國美在線仍以一個獨立體系在運營,并不是蘇寧同價、同成本核算的O2O體系。“電商跟國美各個全國分公司更是一種交易,你給我貨多少錢,存貨多少錢,這樣平臺就為上下服務了。”
由于電商業務相對收縮,O2O業務也落后許多,國美就提出了一個更超前的“全渠道整合”概念,即“O2M的全渠道零售商戰略”,意欲打造“線下實體店+線上電商+移動終端+社會化渠道”的組合式運營模式。
其中,社會化渠道是該戰略的亮點。國美將開放采購、IT和物流平臺,整合社會化渠道和線下百貨、超市等零售渠道,形成開放的新型家電供應平臺。也就是國美所謂的“外部O2O”。
地方百貨、超市,以及連鎖家電銷售商,他們受電子商務的沖擊更大,許多渠道處于盈虧臨界或虧損狀態。國美采取自營、聯營及供貨等模式與這些渠道來合作。據國美總裁王俊洲透露,國美已在浙江與聯華、在北京和天津與物美、在廣州與摩登百貨等進行合作,國美替這些超市和百貨公司打理家電業務,包括采購、銷售、庫存。
在這個體系中,移動端則被定義為打通線上線下平臺的工具。但是,目前國美的app只是停留在推廣階段。當前,國美只能老老實實地先發展地面,線上、移動很可能只是見機行事,而非謀定后動。
點評:整合線下零售渠道,這其實是國美隱性、低成本擴張實體門店的方法,如果國美的整合完成,相當于完成了物理網點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整體而言,全渠道模式將是新型供應鏈模式的重組,比單一的O2O整合模式更深、更難。但這要取決于國美投入的決心和供應鏈的承載能力。
戰略搖擺,等待強人
如果沒有當初的那場股權紛爭,國美的今天會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無法回答。
這幾年先是被蘇寧超越,隨后家電零售在電商的大躍進中,被遠遠甩開。除了市場方面的原因,也有內部管理紛亂的原因,導致國美的戰略搖擺不定。
長期以來,國美在規模擴張和單店經營間尋找平衡。2010年國美股權之爭爆發前的1個月,陳曉宣布了國美的“五年戰略規劃”,即國美未來將轉型商業模式,核心舉措是將賣場經營轉化為商品經營,并圍繞著門店網絡發展與單店效益并舉。
在2009年,國美上市公司就關閉了189家店,換來了國美門店效益的提升,2010年國美電器甚至在單店銷售額上略超蘇寧。當時的國美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打造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但2011年3月陳曉離職后,國美的戰略又變了,推出了“新的五年戰略規劃”—大規模開店。陳曉離開后的兩個月,國美就新開150家門店,這是國美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擴張,最終其全年凈增門店390家。即便在下半年頹勢明顯,國美電器依然在積極開店,不少門店開在本來已經嚴重飽和的一二線城市。或許當時的國美仍然認為,家電零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規模效應。
2012年的虧損正是規模化擴張的苦果。
而2012年底的“國美三年計劃”,則又是對陳曉時代戰略的回歸。過去國美的發展更多是依靠門店數量增長,“但未來重點將不再如此,如果你的商品供應鏈成本能夠做到最低,那你就贏了”,王俊洲總結說。也有人說,這是黃光裕的意思。
商業世界的精彩在于多元化價值的創造和呈現。京東與天貓不同,蘇寧與京東又不同。如果蘇寧是在去傳統化,那么國美一定程度上是在“去蘇寧化”。當前著重于地面渠道和供應鏈的優化,這樣既可以給國美的財務報表一個交代,又可以為未來的全渠道整合做好準備。然后,國美可以靜待創始人的復出,給國美注入強勢的驅動力。
有消息說,在2013年黃光裕對國美電商戰略做了四次表態:一是大力發展移動客戶端,稱“這沒有什么可多說的”;二是對國美電商的虧損現狀很不滿意,稱“我沒做過虧本的生意”;三是國美要在網上賣字畫,進軍線上藝術品投資領域;四是要求加快對O2O領域的布局。
如果這是真的,一句“我沒做過虧本的生意”,讓國美現在的所作所為看起來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保守地等待強人的歸來。傳統零售業的轉型,怎會不虧本?蘇寧要虧,京東更是一直在虧。2014年,京東已經在美上市,阿里上市在即。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誰知道他們會做出什么事情來?根據有關說法,國美創始人最快也得是2015年才出來。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國美開始變得不太國美:放棄平臺電商牽手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