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電子商務已經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里?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也許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從知乎用戶徐孜望給出的這些問題(知乎鏈接),更能夠看出電商未來的發展阻礙。對于電商從業者而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他們需要思考的。
用戶想的是“擦,不爽啊,不爽”,創業者想的是“擦,成本啊,成本”,完美的東西很難存在,有些問題大家都看到了,但是未必有人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所以大家湊合著看吧。
1.注冊成本
面對多如牛毛的B2C網站,看著挺有意思的,但是要買東西非得注冊,好吧,注冊就注冊一個唄。你妹的,此用戶名已經被使用,換一個。啥?密碼必須超過8位并且包含中、英文和數字,中英文還必須區分大小寫。
擦!絞盡腦汁想一個。最后,尼瑪哥完全不記得用哪個郵箱注冊的或者這密碼哥改一次忘一次。OPEN ID是個悖論,小的B2C倒是希望和大B2C打通呢,但是大的那家愿意嗎?那和熱門論壇ID打通吧,好吧,看看DISCUZ和PHP分別是誰的。。。
2.商品信息
B2C 的商品信息介紹以直觀、細致、專業見長,但是也有一個毛病就是太過于標準化了。多如牛毛的細節實拍圖+精美絕倫的模特展示圖+詳細的尺碼表格+各類免責聲 明是標配。但是,消費者的疑惑是有色差嗎?東西的細節質感真的這么好嗎?這圖片是韓國或者歐美官網上面DOWN的嗎?這尺碼是歐碼還是國內碼,準不準 啊?。。。
等等等,另外還得問一句,這么多的圖片,占用多少服務器空間和CDN?如果這個頁面上了首頁資源位或者別的什么地方,流量大增,頁面不會刷不開嗎?圖片幾秒鐘刷不出來用戶就關頁面了?這些都考慮了嗎?
3.合作商家的SKU管理
大的B2C已經開始接入合作商家的SKU了,一來豐富網站的品類,一來探索理論上的長尾效應。但是如何管理好這些合作商家的SKU就成為一門大學問了。很多消費者反映,在大型B2C網站的“店中店”買東西遇到假冒偽劣商品,不開發票等情況,退換貨也不能保證。
如 果不能解決這個情況,那和C2C平臺有什么區別?自己是個大C或者大B,“店中店”成為你的小C。另外,關于長尾效應,其實國內的電商網站幾乎沒有一個很 好地做到了長尾,處理SKU實在太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了。不是人人可以成為AMAZON的,要么你做數字出版物,學APP STORE的,但是這也不是一般的難。
4.物流
中國電商的物流之痛不必再贅述了。天天喊 “我們和C2C最大的差別在于服務”結果消費者下了個單,十幾天沒有收到貨,或者受到貨了但是遭遇了JP快遞員,那所謂的“用戶體驗”何在呢?VC和PE 投的那點錢基本上都被拿去自建物流了。自建物流沒問題,但是能否成為大物流?邊際成本能不能很好地控制?否則物流部門會一直虧下去。
5.客服與CALL CENTER
B2C強調的是是自助式購物,整個購買流程不要客服入,CALL CENTER?那做的都是售后,且不論那個800或者400電話未必打得通,打得通得到的也是SOP式的回答,基本上不發飆很難解決實質性問題。
很多用戶會反應,雖然在淘寶被人有事沒事地叫親聽著挺膩歪的,但是好歹能有個人實時在線解答你的問題,搞不好在你心情不好時還能跟你插科打諢幾句。那么B2C所謂的優勢呢?真的做到了嗎?
6.支付
最 關鍵也是最核心的一部,前戲全部做完了,臨門一腳,發現支付出問題,那絕對坑爹了。接入第三方支付系統吧,要給人付費,一部分數據還得掌握在別人手里。完 全用網銀吧,沒有第三方保障體系,好多人不一定敢買。自建支付系統,拍照能不能拿下先不說,拿下了推廣成本是天價,何況還得讓用戶熟悉你的支付流程。
COD 是體驗好,但是基于目前物流的情況成本很高,可刷卡的話那得配移動POS機具,開支不小,收現金的話,除非自建物流,還得防著假幣和管好派送員手上的現 金。記得有一個之前一直做目錄郵購的朋友跟我說,COD做一單倒貼15-20元左右,吃不消啊!想讓用戶爽,那你就得買單,關鍵就看著單買的合理不合理。 另外,一時間大家都在大推APP,那移動支付的解決方案和體驗呢?
來源:tech2ipo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用戶為什么不高興:中國B2C電商六大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