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商業地產高速發展的東風,加上對商品控制力不足,帶來了以百貨店、大賣場等業態為代表的實體店的高度同質化痼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旦消費、市場環境生變,上述傳統實體業態自然會遭遇沖擊,再不改變,真的就沒機會了。
在諸多分析當前 實體零售 不振的文章中,都指出同質化是導致 實體零售 關店風潮的重要原因。既然都已找到了病因,那為何 實體零售 就是無法跳出這個泥沼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筆者姑且從個人角度切入,與讀者探討。
第一、房地產瘋狂跑馬圈地,將零售服務產品打造成了標準化制造品。
零售業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服務型行業,它以滿足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為目標。作為從業主題的零售企業(包括實體與電商)都應該以提升自身服務質量和服務特色以獲取更多消費者的青睞,最終占據更大的市場。
但遺憾的是,不論是實體還是電商,現在都面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那么 實體零售 陷入同質化的原因在哪兒?筆者認為房地產的繁榮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2006年以后,中國房產市場瘋狂發展,各大地產跑馬圈地,市場熱資更是集中流向樓市,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城鎮化”步伐,大量農民工變成了居民。為了提升房產成交量,完善的商業配套成為了房產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因此,房產火爆的幾年內,也是中國 實體零售 發展步伐最快的幾年。但當房產綁架了零售后, 實體零售 企業在享受了短暫樂趣后的反應比樓市還要瘋狂,各種連鎖與加盟品牌一時間亮相九州大地。為了更好地配合樓市的進軍步伐,零售企業也不敢放慢腳步,不斷完善所謂的企業標準,從選址到招商,從運營到促銷,都逐漸有了清晰的流程與標準,有的企業甚至完善到苛責的程度,不得隨意更改。
標準化經營成為零售企業的統一信條,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標準化經營成為了國內零售企業的偶像。然而,很快問題就出現了。在同一個城市里,零售企業完全不考慮市場飽和度,緊緊追隨著房產商的步伐,基本上每開一個樓盤,就會有一個超市或者百貨商場出現。不同的品牌與名稱,卻有著相似的布局和一致的商品和服務。新居民在感受了2至3年的城市便捷和繁榮后,突然之間就厭倦了這些一樣的商場,不論走到哪個商場,似乎都是同樣的購物感受,甚至不再有購物的欲望。
恰在此時,電商也迅速崛起,新式的購物體驗,讓消費者有了嘗試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與線下商場相比,更多的商品種類和更低的價格,實體瞬間就感受到了寒意。這也是為什么直到現在很多 實體零售 人還堅持認為自己是被電商襲擊!
但筆者要說的是,如果不是 實體零售 企業從一開始就忘記了自我,放棄了零售“服務”的重要內涵,那么就不至于淪落到如今的田地。
零售業是一個服務業,不應該如同制造業那樣高度雷同,這樣是無法持續吸引消費群體的。零售業應該有著獨立的個性,而非商業地產的附庸。如今似乎在房產遇冷的情勢下,零售企業和品牌逐漸得到了尊重,這或許是個好的機會。
對于零售企業來講,精心打造一個擁有更高忠誠度的品牌,將“服務”內涵演繹到極致,或許能夠擺脫自身的“附庸”標簽。但也需要注意,避免零售業第二波瘋狂復制,因為任何盲目追求速度與規模,都將付出同質化的代價。
第二,與政府的曖昧關系,也讓 實體零售 難以避免高度同質化。
與房產市場相關聯的,其實往往背后還站著政府。由于中國特殊的行政特色,地方政府往往手中只剩下土地出讓這一穩定而且持續的收入。為了力保地方經濟數據的增長速度,歷來房產市場就是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
同時,在提高城鎮化的行政任務下,完善城市商業配套也是政 府積極推進的重要項目。所以,我們總是很容易看到各地處于政府要求的商業項目規劃,很多這樣的規劃往往更多出于行政需要,降低了商業因素的考量。
為了獲取更多行政資源扶持(我國市場特色),同一區域的高密度、高同質化商業體集中出現的現象并不少見。當然,諸如誠品書店這樣具有較高品牌價值的 實體零售 企業,完全有足夠的資本與政府談判,也能更多地考量自身的發展。
但在更多時候,政府面前的是不具備足夠自信的地方品牌零售企業,為了更長遠的利益,他們只能選擇犧牲個別門店和項目,一旦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多,區域內的同質化也就出現了。最后的結果就是,既沒有了長遠利益,甚至連眼前利益都難保。
如何更好地處理與政府之間的關系,以確保未來零售業的發展,是每個零售企業都必須要仔細思考,而且要積極推進相關行政法規的完善。
第三,不解決上游制造業的問題,零售終端無法單方面真正突破同質化的魔咒。
記得資深零售人士厲玲曾說,當下百貨店面臨著無貨可賣的窘境。這是怎么回事?我想主要是她認為上游供貨企業的創新力度不夠,導致零售終端的貨品選擇空間有限。這也是我們在各大零售終端多年都看到統一商品在出售,商品更新速度慢的現象。可是這僅僅是制造業的問題嗎?
筆者認為,終端零售同樣對此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據快消品行業數據,2015-2016年食品行業共計推出了2.5 萬個創新品,但最終活下來的只有50個!怎么看待這個現象?從創新的數量來看,作為如此龐大的一個行業,這樣的創新總數并不算多,這背后的原因既有企業因無力投入創新,更有制造業不愿意投入創新。這是為何?
因為在上游廠家看來,每一個新品的誕生,不僅需要產品本身在技術與資金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廠家還得獨立承擔新品推廣的風險。不論是中間經銷商還是終端零售商,對于新品的態度都是堅定的:好賣就賣,不好賣就退貨,即使已經過期。
這讓上游廠家少了對新品投入的興趣,即使推出了所謂的新品,更多的都是與老品相同的商品,僅僅是換換包裝、更改價位,以滿足終端促銷的需求。
在筆者看來,消費者對大眾工業品感到疲倦之際,零售終端企業其實應該更加關注廠家的創新活動,藉此滿足終端服務特色的需求。因此,零售商應當同廠家共同合作推動產品創新,為新產品提供有力的推廣支持,包括場地、陳列甚至是顧客反饋,而不是與廠家對立,對新品收取更高的費用。
因為,只有零售商與制造商真正聯動起來,制造商才會有更高的激情進行創新投入,零售商也才有機會保證自身商品的獨特性。這一點,目前能看到的也僅局限在一些外資便利店中。
即使是這些便利店,商品也大多停留在日配食品的創新方面。所以,當下零售人都在討論新零售,但不管如何新,人、場、貨三大因素最終還是最佳切入口。當然,在借鑒眾多國外的案例(包括正反案例)的同時,必須要考慮中國的國情。
雖然目前 實體零售 企業感受到了蕭條,但整體市場份額的占比上講還是擁有充分自信的,我們可以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找到充分的理由。
2016年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505億元,而全國網上零售額僅為30210億元,電商實際市場占比僅14%,而更大的市場份額仍舊屬于 實體零售 。只是電商相對集中,實體相對分散,造成了企業之間的巨大反差。那么 實體零售 企業應該如何讓自身重新找回輝煌,避免同質化是必要舉措!
樂發網超市批發網提供超市貨源信息,超市采購進貨渠道。超市進貨網提供成都食品批發,日用百貨批發信息、微信淘寶網店超市采購信息和超市加盟信息.打造國內超市采購商與批發市場供應廠商搭建網上批發市場平臺,是全國批發市場行業中電子商務權威性網站。
本文來源: 實體零售為何跳不出同質化的泥沼